Back to list

A close study of the “Three Sages” at the Confucius Museum

2022-07-26

元明清时期,孔子裔孙继续收藏孔子像,清乾隆时已有8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记载:“家见藏纸本像三,绢本像五。纸本者:一为燕居像,失名;一为唐吴道子画司寇像;一为明蜀惠王朱申凿摹吴道子司寇像。绢本者:一为宋人摹吴道子司寇像,有明神宗书宋高宗赞;一为杏坛讲礼像,石壁下老松盘曲,文杏杂列,先圣执如意,凭几讲授,弟子拱立受教者一人,执香炉立者一人,拱手侍者二人,群聚讲业者十有六人,内一人抱琴,三人执卷,余或拱手,或敛袖,或曳杖,或行相问答,凡弟子在列者二十人,宋李唐画,一为观欹器像,明郭翊画,一为行教像,从二弟子,衣褶书《论语》半部,一为冕服像,皆佚名。”[2]除纸本燕居像、吴道子画司寇像外,其余6幅至今仍存,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圣像》(《飘里文献考》名为“行教像”),现收藏于孔子博物馆。


一 《三圣像》简介


孔子博物馆藏《三圣像》图轴有两幅,其一纵274厘米,横106厘米;其二纵275厘米,横111厘米。均绘与明代,绢本墨色,为孔府旧藏。两幅《三圣像》图轴构图布局、人物造型基本相同,皆以苍茂古朴的松树为背景,画面居中绘孔子坐像,两旁侍立弟子颜子、曾子。孔子头戴礼冠,凤眼宽鼻,满髯齐胸,耳轮凸出,双耳垂肩。身着长袍,交领阔袖,下裳垂地,足蹬翘头鞋。双手置于袖中,神态谦和。二弟子均头着巾帻,交领大袖长衣,素裳乌履,拱手侍立。三人形态安详,文质彬彬。两幅画最具特色的是,三人衣袍上以蝇头小楷书写着《论语》,因字迹微小,只有仔细观赏方可发现。


a1.jpg

图一 《三圣像》  孔子博物馆藏


a2.jpg

图二 《三圣像》  孔子博物馆藏


两幅画的不同在于:第一,因《论语》篇章文字书写的位置不同,导致所书《论语》篇章多寡不同,图一是在三位圣人衣袍上以绳头小楷密密麻麻满书《论语》,仔细查看《论语》文字内容,始于《学而》,止于《季氏》,为排列齐整和书写方便,还画有小方格和菱形格;图二是将《论语》文字书写在三人衣纹、褶皱处,远看是人物衣褶,近看细看是按照人物衣纹线条走向顺序书写的《论语》,可说是由论语文字组成的人物衣纹,因而文字内容较少,始于《学而》,止于《公冶长》篇末倒数第二句。第二,《论语》书写顺序不同。图一是从中间长者衣袍上开始书写的,其次是画中右侧者,最后是画中左侧者,按画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的顺序书写;图二是从画面左侧人物衣纹上开始书写,其次是画面居中的长者,最后是画面右侧之人,按照所绘人物衣纹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书写。图二画像中的论语篇章内容书写在三人衣纹处,由论语文字组成三人衣纹,按照人物衣纹线条走向顺序书写,衣纹转折处按线描走向先从上至下顺序书写,后半圆折处又另起从衣纹线条尾从上至下书写,在圆弧处相交。第三,书写《论语》篇章较多的画作图一有款,款署“大德三年仲春吴兴赵孟頫谨写”,经文物鉴定专家鉴定为伪款;图二无款识印章。第四,所绘背景略有不同,书写《论语》篇章较多的画图一背景为苍松一枝;图背景苍松葱郁,藤萝垂挂。


在古代卷轴画中,人物服饰的轮廓,即由衣纹线条表现。衣纹不仅是样式和质地的表达,更是塑造人物动态的主要线条。《三圣像》的表现技法以线描为主,以绵长有力的铁线描钩勒人物服饰的轮廓、褶纹,线条稠叠下坠,画中的服饰覆盖人体的绝大部分,形象地描绘出画中人物宽衣博带的着装样式以及穿衣着装后的风神形态,是典型的中国白描人物画,表现了人物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画面中用苍茂古朴的松树作为人物的背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认为人在艰难困苦时,要像松柏一样傲然挺立、意志坚定,因此画家在这里用苍松作背景,寓意深刻。画作创意独特,巧妙将书法、绘画与儒家元典《论语》结合在一起,别具风格,表现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 画中三圣


1、孔子、颜子、曾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和孟子合称为“儒家五圣”,儒家五圣在儒家学派中占重要地位。孔子生前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以及培养了一批弟子,他首开私学、传道授业,使儒学拥有传承衣钵的学生、具有将学理发扬光大的基础。自孔子后,儒学经由曾子、子思等人而传至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正统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仁政”学说,孔孟思想成了儒家道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子思子孔伋虽是孔子之孙,与孔子年龄相差大,孔子去世时他才5岁,因此他主要是师从于曾子,是曾参的弟子。而孟子晚于曾子、子思出生,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因此,能陪侍在孔子身旁的弟子,又称为“圣人”的,只有颜回和曾参,据此可确定《三圣像》画中描绘的三位人物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和宗圣曾子三圣。


最为接近孔子、颜子与曾子生活时代的记载是《论语》,从《论语》中可考察一下比较接近原形的颜子和曾子的形象。据传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而曾子和颜子是《论语》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弟子,都处在春秋末期,二人入孔门都比较晚,颜子比曾子大16岁,都是孔子弟子中年龄比较小的学生。在成为孔子的学术值钱啊,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家庭都比较贫穷,他们的父亲也同他们一样跟随孔子学习。两人都是安贫乐道的类型,性格当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对待学习也同样一丝不苟,经过二人的不懈努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亦名颜渊,春秋末鲁国(今山东宁阳县) 人,孔子最得意弟子。他以谦虚敏学、尊重师长、仁德出众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被后世尊为“复圣”。《论语》共21章涉及颜回,从《论语》中可看出,颜回谦逊仁孝,好学有恒,且在学习中善于阐发,注重实践。颜回与孔子之间不仅有师生情,更有如父如兄般的深厚亲情。孔子对他的早逝极为悲痛,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少孔子46岁。安贫乐道,以孝著称。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他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论语》有15章涉及曾子,从《论语》中可看出,曾子性情沉静,为人谨慎,待人谦恭。画像中孔子与弟子颜回、曾参共现,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师生关系,还表达了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教育的理念,《论语》中对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有较多记录,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是影响至今。正是通过教育,孔子才将自己的思想传于弟子,并被后世儒者发扬光大,成为“至圣先师”。《三圣像》表现了孔子教育弟子的史实,传达了“尊师重教”的教育理念和儒学主张。


2、人物辨析:

画面中间长者为孔子,礼冠玄衣,腰垂韦鞸,素袍乌履,神态端庄安详。侍立两旁者为弟子颜回、曾参,二弟子头着巾帻,身穿镶缘素服,拱手而立。画面两旁侍立的究竟哪一位是颜回,哪一位是曾参?因观点不同,众说纷纭,一直有争议。


画作除描绘三圣人物形象外,三人衣袍上以绳头小楷密密麻麻满书《论语》,仔细查看,《三圣像》图一画中《论语》文字是按照《论语》篇章顺序书写在三人衣袍上。首先书写在中间长者衣袍上,其次是在画面右侧人物衣袍上,最后书写在画面左侧人物衣袍上,首篇《学而》是从居中长者衣袍上开始,起始于长者左肩(从长者的方位看是左肩)依照画面从右至左、从上而下顺序书写,根据《论语》篇章内容的前后书写顺序可断定:正对画面看,画家所绘中间长者是孔子,画中右侧者为颜子,画中左侧者为曾子。


从所绘人物位置图看,我国传统礼节中的方位次序一般为“左为上、右为下”,“左为尊,右为卑”。左右是象形字,在造字之初表示人的左手和右手。左右手分别位于身体两侧,因而表示左、右手的“左”和“右”,进而引申为表示方向的“左”和“右”之义。作为方位词的“左”和“右”,是以自身朝向定位,左高右低。从方位体系而论,左手一边为东,主阳为上,是较尊重的一侧。比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3]。“虚左”就是留下左边尊贵的位置给要迎接的人。反映在具体的礼仪中,正中定位,左尊右低,一般尊者、长者居左。而颜回比曾参早师从于孔子,颜回应尊为上,因此,从居中的孔子方位来看,侍立孔子左侧者应为颜回,侍立孔子右侧者应为曾参,画中孔子的方位与画面的方位正好是相反的,因而正对画面看,就是画面右侧者为颜回,画面左侧者为曾参,这与上述根据《论语》书写顺序所确定的三圣人物位置完全一致,从以上两个方面就可确定画面中右侧者是颜回(侍立孔子左侧),左侧者是曾参(侍立孔子右侧)。从孔子、颜回、曾参在图像上位置布局看,也反映了儒家上下尊卑、谦虚好学等思想观念。


三 画中《论语》


《三圣像》图一:首句为“《论语》书: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止于《季氏》“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整句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书写《论语》16篇,共计14400余字;其中《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篇首)书写在居中长者的衣袍上;《泰伯》(篇大部分)《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篇前半部)书写在画面右侧人物的衣袍上;《子路》(篇后半部)《宪问》《卫灵公》《季氏》篇(篇首前几句)书写在画面左侧人物的衣袍上,篇章之间结尾处以“卍”做隔断。


《三圣像》图二:首句为“《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始于《学而》,止于《公冶长》篇末倒数第二句“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曰:‘已矣……’”,书写《论语》5篇,共计3120字。《学而》《为政》篇前半部书写在画中居左者衣纹上;《为政》后半部分、《八佾》《里仁》篇首书写在居中长者衣纹上,《里仁》篇大部、《公冶长》篇书写在居右者衣纹上。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典籍,直接、生动地反映了儒家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意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明清时期,《论语》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科举考试废止后,《论语》仍对哦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结语


《论语》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儒家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意趣,蕴含了丰富的关于自身修养、交友处世、治国理政的理念,融汇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其中的微言大义以及深刻内涵绵亘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今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之源。


《三圣像》图绘孔子、颜子和曾子三圣,通过考证,已辨明画中居中者为孔子,居右者为颜子,居左者为曾子。人物衣袍上以蝇头小楷书《论语》,一方面传达了“尊师重教”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另一方面说明《论语》及其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和象征。


[1] (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第八·先圣小影》。

[2](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二·林庙第二之二》

[3] (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七册,第2378页。

下一篇:Rejuvenation of Confucianism